迎90周年校庆 | 骆少明校长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专访

 本报记者 刘盾 通讯员 唐明勇 


2016-10-25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90周年校庆之际,《中国教育报》2016年10月25日用半版大篇幅报道我校教育事业办学成就。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不断提升发展效能,在科研创新上握紧“拳头”助推产业升级——

在科教兴农主战场上跨步而行

本报记者刘盾通讯员唐明勇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注重实验,本科生就可进入学校研究团队。图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业航空分会副主任委员骆少明指导该校农用航空应用研究中心的学生成员,制作农用航拍无人机。唐明勇 黎鉴远 摄影 科技点石成金,让绿水青山变成农民致富的金山银山。广东省11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属于广东现代农业强省建设的“最强大脑”。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精准农业智能化装备研发中心、特色水果研发中心位列其中,数量全省靠前。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创立于1927年,一直坚持“扶助农工”“注重实验”。2012年以来,这所成立近90年的老校开出新花,由规模牵引型发展转向内涵驱动型发展,强化科研助力创新驱动,授之以渔推进“精准脱贫”,不断在科研兴农主战场上做大文章。 做大规模提升发展效能 “动手能力强是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最突出特征,必须保证学生高质高量的实验实训。”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院长骆少明介绍说,学校首任校长何香凝就将“注重实验”作为办学思想主要内容,学校一直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学时,农、工、理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30%。虽然这已高于国家规定,但学校希望再提高。 这一切需要建立在实验实训场地充足的基础上。但2012年骆少明刚到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任职时,要实现上述目标压力很大,学校规模偏小,实验场地、设施等教学资源不足。“学校规模小、经费少,难以有余力自我发展。”骆少明等校领导经过大量调研,认真研判,决定抢抓机遇,充分发挥自身区域、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扩大招生规模,改善办学条件。 盘活资源存量,拓展资源增量,控制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成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刻意而为、务求实效的行动。该校按“主动调整一期,科学规划二期,客观筹划三期”的思路,及时完成了新校区的规划调整工作。此外,该校按照“一校两区、优势互补”的原则,科学统筹规划两校区办学资源,探索了以学院整体建制使用校区资源的机制,尽量避免资源配置的规模性浪费。 目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在校本科生、全日制研究生规模分别为20338人、657人,招生规模分别比2012年增长41%、15%。2012年以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争取各类建设专项资金1.712亿元,办学经费增长62%,新建教学用房5.6万㎡,新增近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验实训场地等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创新火种”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2012年,我校能拿到300万元科研项目的教师、团队凤毛麟角。现在,这类教师、团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骆少明给出一组数字,2012年,学校科研项目到账经费3393.8万元;2015年,学校科研项目到账经费7855.42万元,三年增长逾2.3倍。2014年,在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统计数据中,该校理、工、农、医类科研经费列全省第12位。 在骆少明看来,“凝练方向、组建团队、形成特色、目标管理”的发展思路,是该校近年来科研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的“孙子兵法”。 “原来我们学校部分教师在做科研时,只顾埋头苦干,不会抬头看路。”骆少明举例说,部分教师在申报科研课题时,往往关注个人兴趣和专长,小打小闹,而对国家、广东省、学校的科研重点关注不够。 “很多教师做科研时,还喜欢单打独斗,导致‘散兵游勇多,尖刀团队少’。”令骆少明担忧的是,由于教师科研方向五花八门,科研团队少,该校科研力量很难握成拳头。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在大量调研、论证后,坚持立足广东,面向基层,服务“三农”的战略思路,引导和发动广大教师投入到科教兴农主战场。同时,该校注重有重点、分步骤地进行重点方向的专项建设,以科研平台建设为重点,整合科技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以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彰显团队协同效应和优势互补效应。 近四年来,该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292项,其中80%以上是服务“三农”的研究课题,在水禽健康养殖、病虫害防治、岭南农产品加工、岭南优稀水果培育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广东省高等学校水禽健康养殖科技创新团队、广东落叶果树产业技术创新团队等成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建立16个省级科研平台,新增两个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造血式”扶贫助贫困地区“拔穷根” 休闲观光旅游、特色水果加工,被广东怀集县委书记刘卫红看作全县脱贫致富的希望。骆少明率队到怀集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时,刘卫红满怀信心,不但因为双方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更因为该校卓有成效的精准扶贫实践。 广东和平县位于贫穷边远山区,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授梁红带领的猕猴桃团队指导下,该县农民种上了团队研发的新品种“仲和红阳”,采用了山坡地猕猴桃高效栽培模式,让该县猕猴桃鲜果平均价格增长近一倍,亩产提高300多千克。据统计,2015年,和平县猕猴桃产业总收入约为1.5亿元。 同为广东贫困地区的连平县上坪镇等地,采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授柳建良团队的技术成果后,鹰嘴桃卖价提高近5倍,产业规模从零星种植扩至6万余亩。该校教授黄运茂带领的水禽健康养殖科技创新团队,以技术服务、培训了16家养鹅企业、6个农技推广部门、50多家个体养殖户等机构,新增经济效益3.6亿元。 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大力帮扶下,广东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庆丰村发生蜕变。2013年以前,该村基础设施落后,村容村貌脏乱差。而现在,50亩的茶叶产业化示范基地在该村建起来了,包括珍禽养殖的“一户一策”制度让贫困户走向致富路。 骆少明说,学校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展品种选育、科研成果转化,助力广东贫困地区农民发家致富。他举例说,该校教师郑奕雄团队培育的“仲恺花”系列花生品种,高产稳产,通过国家花生品种鉴定,在各地推广应用面积近亿亩。教授王晓明培育的“仲糯玉米”系列品种等15个新品种,截至2011年底,已在广东省累计推广面积64.7万亩,社会经济效益达7.76亿元。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还大力推进科技下乡扶贫,目前该校有农村科技特派员77人,因工作突出,近年来获得12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此外,学校还与广东河源市等贫困地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推进资源共享、协同扶贫。来源:中国教育报

摄像/后期:邝健睿 苏家豪

上一条:中国教育在线广东站:纪念廖仲恺先生诞辰140周年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建校90周年庆祝

下一条:• 中国高校之窗:仲恺农业工程学院90周年校庆倒计时系列活动举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