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关键词!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新闻栏

仲恺科技创新典型人物系列报道之十 曾秀兰:构建乡村治理的理想国

时间:2016-09-05 来源: 浏览:

为迎接学校90周年校庆,讲好仲恺最美故事、宣传仲恺最美事迹、传播仲恺最美形象、彰显仲恺最美力量,党委宣传部拟推出“寻找仲恺最美人物”系列报道。近期精心策划开展了“仲恺科技创新典型人物系列报道专题”活动。活动目的是:内宣造氛围鼓干劲,外宣秀实力塑形象。本辑系列报道通过人物深度采访,采取图像插播、成果展示等形式,每周推出一期,让您走进仲恺这些科技“牛人”,感受他们科技创新背后的正能量。

曾秀兰:构建乡村治理的理想国

5月20至22日,我校创业项目“活化老围屋—梅南村乡村扶贫支援项目”荣获广东省“挑战杯·创青春”金奖。该项目由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曾秀兰教授指导。其实,这并非曾秀兰第一次获奖,从2011年起,曾秀兰就开始关注乡村治理并进行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去年她指导的乡村治理项目荣获全国的挑战杯一等奖。那么,应该如何构建乡村治理的理想国?让我们一起听听曾秀兰院长如何说。

为何选择乡村治理?

2013年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成立,作为一院之长,曾秀兰开始思考未来的科研要如何定位。“我们学校是农科院校,科研的定位肯定是要立足于‘农’,才更贴近我们学校实际情况。”曾院长说道。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引发众专家学者关注并探讨如何进行治理体制创新。曾秀兰在谈到研究农村治理这一科研命题时,她说道:“国家提出来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包括城市治理和农村治理两方面。作为一名高校老师,同时也是研究人员,我们要体现农科院校的特色。2013年我们学院成立了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曾秀兰说:“我们的研究侧重于乡村治理机制。乡村管理和城市一样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许多要素。只有把各个要素整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发挥重大作用。”2015年,曾秀兰指导团队探究农村社会组织参与村民自治的问题,荣获"挑战杯"全省特等奖、全国一等奖,曾秀兰也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此外,她还参与广州市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广州市农业局等单位的乡村治理机制问题研究。

一村一策,不能一刀切

目前多数农村管理长期依赖于“村两委”——村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但这些自治组织实际上却过于行政化。它们扮演政府职能的延续的角色,而自治性体现得很薄弱,对农村的管理效果并不十分显著。行政化导致农民不信服村委会,村干部由于过多的行政事务没有而没有余力管理村里事务。曾院长就目前农村现状说道:“农村存在人才流失、老人问题、留守儿童等各类问题。所以要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调动起他们自己的力量。”

每一个农村都是一个不同小型社会的缩影,空心化、发展滞后、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是大多数农村的通病,但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则需要“把脉”后才能对症下药。曾秀兰惋惜地说:“之前我们去从化调研,发现它虽然比较偏远,交通也不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但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它属于水源保护区,不能乱种、乱养。当我们跟村干部座谈的时候,会感觉有些村干部缺少活力。如果换一些得力的能干的人来做村干部,可能能够改变一些现象,一旦有外面的资源,会很好的整合,激发这个村的活力。”

“有一个石明村让我们印象比较深刻,它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有一个适合开发成徒步的景点‘通天蜡烛’。但是那个地方总体还比较穷,跟村干部座谈时发现村干部缺乏活力。这个地方经济要上来,首先要瞄准定位,就是保护好青山绿水,从开发旅游资源着手。这就需要村委会、县政府出力。其他的农村面临的问题可能不是经济落后的问题,可能在于化解村民矛盾,外来流动人口较多引发的治安问题……面临的问题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因此我感觉第一不能搞‘一刀切’,应该‘一村一策’,先对这些村进行一个‘把脉’和有针对性的‘诊断’,抓住主要问题。第二是要选好领导班子。”

比如开发旅游资源,开发户外徒步项目,各级政府需要发挥不同的作用,镇政府需要对于这个项目打报告,广州市相关职能部门要进行规划。可以在村子里搭建帐篷或者乡村旅馆,将这些交给当地农民经营,顺带出售农副产品,带来经济收入。这个对于山清水秀,原生态资源多的村子适用。“我们把相关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上交广州市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违章建筑多 政策需调整

“之前我们去某个村庄调研,它的老房屋是很有特色的,像一些祠堂,但它周围却是几栋现代的房屋建筑。让我觉得很可惜。”曾院长遗憾地说道,“现在农村违章违法建筑非常严重,村民不按照规划来建房,单个房子看上去很漂亮,但是整个村庄全貌很凌乱。‘两违’建筑没有办法严格执法来杜绝,有些人甚至两三天偷建一栋楼,执法人员无法时时刻刻关注这个问题。”

针对违章建筑多的问题,曾秀兰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执法力度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现在一些政策不符合实际,政府未能针对现状给出一些出路和渠道。她强调:“不能单纯靠罚和堵,还要疏导,建房要按照规划,效果会好很多。”

“当然这也需要一个契机,比如说广州红山村,它风景美,村庄规划好。我们采访村支书发现它是靠发展旅游带动经济。我们了解到,之前发生过一次很严重的洪涝灾害,将整个村庄推倒。以这个为契机,对整个村庄进行规划。有的契机是自然带来的,有的是人为的有意识地规划,不会浪费农田,整个村庄的规划也漂亮。所以政策需要有一些动态的调整,需要给他一条生路。”

除了违章建筑问题,流动人口带来的安全问题也是目前农村亟需解决的隐患。“像广州市一些郊区的农村,流动人口比较多,现在采取网格化管理,保证安全问题。一方面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把握流动人口动态。有些农村实行网格管理,将一个地方划分成一个网,将住户或者地方列入一个网格,然后将网格的基本信息输入电脑,现代化管理。”曾秀兰说道。网格化管理设置网格员,负责不定时巡逻特定的范围,及时更新信息,防止出现大的治安问题。“每个村的操作方式不同,像广州市的越秀区是做得最好的。我们也提出建议,根据当地情况适当实行网格化。但是农村有个问题,就是技术跟不上,农村治理还要看现代化程度。”

环境宜居 精神富足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西方国家的乌托邦皆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生存状态。所谓理想国,即是天人合一。曾秀兰说,一个村庄要通过各种方式把内生动力调动起来。从扶贫的角度,原来是输血式的,现在是造血式的,利用现有的东西,让它活起来。理想的村庄不仅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善,还有精神上的富足。

2016年5月20至22日,曾秀兰参与指导的创业项目“活化老围屋—梅南村乡村扶贫支援项目”荣获广东省“挑战杯·创青春”金奖。“活化老围屋”的“活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从物质上活化,把老围屋改造成旅馆,带来经济收入;另外,精神上也需要活化,要链接外面的资源,将赋闲的村民培训成服务人员,如导赏,妇女小组做饭,加工农产品,加工工艺品等,让村民有事情干,让他们变得自信,慢慢地对这个地方就有认同感。“重建社会公共精神也需要一个过程,慢慢就会有良性循环。”

是非观念、荣辱观念、公共服务意识等道德意识的缺失是农村存在的很大精神层面的问题。“是非观念、荣辱观念、孝道等以前在农村保存的很好,现在反过来,有些农村比城市丢失得更多,很糟糕。”曾秀兰难过地说,“比如说孝道。现在,有些老人根本都没人管。对待这个问题,要软硬结合。一方面通过法律,对触及底线的恶劣行为严格执法,使村民有畏惧心理。另一方面,农村是熟人社会,村民会顾及面子,所以利用这一特性,实行一些软的东西,比如说利用乡贤的感召力去倡导,或者在农村开展评比活动,树立正面典型,在通过一些文化活动的方式,把好的人和事挖掘出来,营造农村社区的良好氛围。”

现在农村欠缺社区的营造,村民们缺少公共精神,表现为功利化、自私、没有奉献精神。要将一个社区打造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比如韶关的梅南村,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通过挖掘传统东西,形成纽带作用。

在谈到心目中的乡村理想国时,曾院长说道:“关键是要留得住人。得力的村干部、有奉献精神的乡贤都是农村治理的主要保证。”青山绿水的环境、富有乡土人文气息的文化、安全的居住的环境、富足的生活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生活。“福建的土楼,红山村有序的房屋建设,景色宜人的环境,都是比较理想的乡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