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学校90周年校庆,讲好仲恺最美故事、宣传仲恺最美事迹、传播仲恺最美形象、彰显仲恺最美力量,党委宣传部拟推出“寻找仲恺最美人物”系列报道。近期精心策划开展了“仲恺科技创新典型人物系列报道专题”活动。活动目的是:内宣造氛围鼓干劲,外宣秀实力塑形象。本辑系列报道通过人物深度采访,采取图像插播、成果展示等形式,每周推出一期,让您走进仲恺这些科技“牛人”,感受他们科技创新背后的正能量。
杜建军:让环境友好型农用化学品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杜建军 理学博士,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土壤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土壤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广州市环境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广州地区欧美同学会理事等职。
主要从事环境友好型农用化学品与环境修复材料创制、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地环境与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研究。先后承担国家、部、省级课题4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7名)、广东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分别为第5、1、5名)、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第7名)各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分别为第4、7名)2项,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二等奖1项(第4名),陕西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分别为第4名和第7名),广东省农业推广二等奖2项(分别为第1、5名)。
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专著1部,参编教材、专著5部,获发明专利4件。

八年奋战,攻克节水保肥基质难关
杜建军教授的科研成果——“新型节水保/控肥型复合基质的研制与应用示范”2011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是我校第一个以主持人单位完成的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谈起这个科研成果,杜建军仍满脸自豪。他介绍说,当初所以对这一研究感兴趣,是因为我国水肥资源紧缺,浪费严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2300m3,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被列为世界第13个贫水国。农业用水量占到总用水量的80%左右,但农业用水的浪费很大。十多年前我国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40%左右,灌溉水生产效率小于1kg/m3水。长期以来,我国的肥料利用率很低,污染严重。例如当时氮肥的利用率为10%〜40%,磷肥的利用率只有7%〜20%,钾肥利用率也只有21%〜36%,肥料利用率低不仅产生浪费,还造成巨大污染,肥料及其转化产物进入环境,就会造成土壤、水体、大气污染等。针对这一问题,杜建军带领着他的团队开始了以提高肥料、水的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为目标的研究。
据杜建军介绍,当时的科研条件十分艰苦,2003年开始做这一研究的时候,基地就是几个100多平方米的实验大棚,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都要在大棚里生产和密切观察农作物,而供农作物生长的基质原材料,主要以废弃物为主,包括没有腐熟的鸡粪,要把这些废弃物和未腐熟的鸡粪混合在一起制备堆肥。在烈日的“烘烤”和鸡粪的“熏陶”双重考验下,经过五年的刻苦钻研,最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新型节水保/控肥型复合基质”研究成功,2007年1月通过广东省科技成果鉴定。杜建军至今仍记得当时在大棚里面讲课和做实验的情景,“汗水浸湿了整个衣服,衣服都可以拧出水来。”虽然杜建军对当时科研的过程轻描淡写,但我们仿佛能够感同身受般,感受到炽热的阳光毫不留情地透过大棚投在身上,周遭充斥着咸湿的汗水味和鸡粪的臭味,大家都埋头苦干,不喊一声累,也决不说放弃。这就是投身于科学研究的学者所特有的勇于吃苦和敢于献身的精神!
成果推广,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新型节水保/控肥型复合基质”研制成功后,因其基质产品具有节约水肥资源,生产成本低,减少养分流失,既省工省时,又增产增收的特性而受到了许多企业和农户的欢迎;同时又因该基质的制造工艺简单、一次性投资少、性能稳定、管理方便、经济效益好等优点而迅速在园林绿化、蔬菜育苗、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广泛推广应用。截至目前,该成果共在新疆、陕西、广东等20多个省市区进行推广,推广面积达50多万亩,新增产值2亿多元,新增利税5000多万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杜建军举例说,广州市绿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原广州市园林基质厂)应用这个技术生产了保水复合型基质,亚运会期间,我们能看到的学校附近滨江路两侧花基上的花草就是用这个基质种植的。
2015年初,农业部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杜建军的科研成果“新型节水保/控肥型复合基质”正好和这农业部的这一计划相契合,有助于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的目标。杜建军介绍,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农业生产水平也比较高,相对应的农业集约化程度也比较高,而要维持大规模的集约化种植,就要大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去维持高产,那么就会不可避免地会对农业环境产生影响。“新型节水保/控肥型复合基质”的应用,可以把化肥的使用量减下来,在源头上降低污染,来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实现对环境的保护。该基质是环境友好型的产品,使用的原料是废弃物,是对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材料上是对环境无污染,从产品功能上是对环境友好。而原材料的资源化利用更是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他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更多地被广东省各地的农业所采用,为广东省的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脚踏实地,科研需要坚持与勤奋
“做科研,就要脚踏实地,做好吃苦的准备”。谈及做科研多年的感悟,杜建军总结了两点:坚持和勤奋。他认为,坚持,首先就是要坚持研究方向的核心不要变,“如果做研究今天搞这个,明天搞那个,老是没有自己的方向,那你永远都是跟在别人后面跑,没有自己的特色”;其次要守得住寂寞,“从事科学研究是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如果吃不了苦,守不住寂寞,可能到最后什么科研成绩也不能取得。”对于勤奋,杜建军认为,要勤奋努力,充分利用时间,以勤补拙。他自嘲说,“我就不是很聪明,但是我很勤奋”。杜建军以自己当时大学毕业后,进驻科研基地,在导师的带领下参加农业科研经历为例来说明坚持勤奋的重要性。他回忆说,农业科研很辛苦,从作物种植、管理到收获,都要亲自完成。例如,当时收麦子条件很艰苦,从麦子的收割、脱粒、晾晒到装袋都是自己和其他年轻教师一起完成,要自己接电线、爬电杆、睡晒场,当时觉得挺苦的,但现在回想一下,一点也不会觉得苦,反而觉得是一种历练。“在这个过程当中,潜移默化地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我觉得那段时间确实是很值得高兴,很荣耀的事情!”
坚持和勤奋也是贯彻了杜建军教授28年的科研人生,在杜建军简述的留学经历上我们也可以清晰感受到他身上的勤奋和坚持。在提到2007〜2008年的美国留学经历上,杜建军反复提到在实验室和宿舍之间40分钟的来回。“现在,我记起来就是每天早上要走40分钟的路程,从宿舍到实验楼。晚上再走40分钟路程回来,每天循环。”杜教授回忆的不是那段40分钟路程而是那段时光中踏踏实实地做实验的心态,简单没有干扰的生活。
凝练团队,期待再创辉煌
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创新团队以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科为依托,主要从事农用化学品与环境、土壤污染与修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环境修复等方面研究。团队现有成员共6人,其中教授1人,博士6人,40岁以下的占66.7%,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1人,珠江科技新星1人,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2人,校级“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4人,团队成员综合素质及学历层次较高,年龄结构合理,富有朝气和创新能力,在土壤环境与农产品安全、环境友好型农用化学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境生态与生物修复等方面形成明显特色,部分研究领域达国内领先水平。
谈及对团队的期望和接下来的工作目标,杜建军满怀希望地告诉我们,接下来该团队将积极响应农业部《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围绕农产品产业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凝聚科研方向,立足珠三角快速发展的都市农业实际,为广东省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及农业清洁生产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以创新团队建设带领学院的团队建设,让创新团队的科研工作带领学院的科研工作,尽早把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成广东省重点学科,力争申报环境科学工程一级学科的硕士点,建设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