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关键词!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新闻栏

仲恺科技创新典型人物系列报道之五 朱立学:让机械装备为农业生产插上翅膀

时间:2016-08-04 来源: 浏览:

为迎接学校90周年校庆,讲好仲恺最美故事、宣传仲恺最美事迹、传播仲恺最美形象、彰显仲恺最美力量,党委宣传部拟推出“寻找仲恺最美人物”系列报道。近期精心策划开展了“仲恺科技创新典型人物系列报道专题”活动。活动目的是:内宣造氛围鼓干劲,外宣秀实力塑形象。本辑系列报道通过人物深度采访,采取图像插播、成果展示等形式,每周推出一期,让您走进仲恺这些科技“牛人”,感受他们科技创新背后的正能量。

朱立学:让机械装备为农业生产插上翅膀

朱立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人事处处长,学校一级重点学科——农业工程带头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优秀培养对象,广东省拖拉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农业技术专家,2015年广东省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学校科技工作先进个人。主要研究方向: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农业机械化工程等。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市、厅级科研课题,申请了2项国家发明专利并取得了8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出版和主编多本专著和教材。2015年,“银杏分级脱壳成套技术与设备”获广东省农业推广二等奖(第一单位),主持的科研项目-公益研究与能力建设专项“南方冬种马铃薯高效低耗加工技术与装备”和协同创新与平台环境建设专项“岭南果蔬生产装备智能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功获得广东省科技厅立项资助,总经费共150万元。

 

 

十年潜心钻研,攻克银杏加工产业“瓶颈”

我国南方地区,人们喜食白果(银杏果),但银杏果种皮过硬,用手工敲开剥开,效率过低。实现银杏果机械化分级和脱壳、推动银杏生产加工产业化发展,有非常大的市场需求。基于此,朱立学教授和他的团队从2006年开始进行以实现银杏分级和脱壳成套化生产为目标的研究,他们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银杏分级脱壳技术装备,让设备不断完善,技术逐渐走向成熟,解决了银杏加工产业的“瓶颈”问题。朱立学研制的银杏分离脱壳装备分分级机和脱壳机两部分,对银杏果先分级再脱壳。针对破壳过程中果肉易破碎的问题,他们不断观察思考,把原来的辊压式脱壳改成碾搓式脱壳,又通过一次次试验,不断调整机械的各项参数,终于顺利解决这一难题;面对已脱壳与未脱壳银杏难以分离的问题,团队巧妙地设计出用风扬和挡板结合的方法,分段收集,保证未脱壳银杏返回脱壳机继续脱壳。2012年,银杏分级脱壳装备通过了广东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检测,各项指标达到银杏工厂化批量生产要求,并于当年7月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部分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用该设备进行银杏的分级脱壳每小时可以达到150公斤,而以往用手工敲壳剥壳,每小时只能处理约十几二十公斤,生产效率提高了6.5倍到14倍。 2012年开始,银杏分级脱壳成套技术装备逐渐在广东省内银杏主产区韶关南雄和产品加工区揭西、饶平等地进行了推广应用,深受当地欢迎,促进了当地银杏生产、加工和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据朱立学介绍,位于韶关南雄的广东省金友集团公司,在银杏类产品的加工方面有上千万的产值。同时,相关分级、脱壳类机械设备、零件的生产,不仅给不少农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还起到了提升产业空间的积极作用。据统计,该成套技术和设备的成功研制和应用带动了整个与之相关的制造、生产、加工和销售产业链约两个多亿的产值,产生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银杏分级脱壳成套技术装备示范推广”也荣获了2015年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致力产学研对接,技术支持服务社会

实现产学研良好对接,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也是科研发展必由之路。朱立学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努力推动具体科研成果与企业、市场需求对接。据朱立学介绍,广东农业机械学会就是在农业机械领域一个非常好的产学研交流平台,我校去年已正式成为该学会的副理事长单位。该学会集中了农业机械领域从高校、政府主管部门到企业各个层面的骨干,各方通过该平台进行沟通,实现很好的产学研对接。“一定要根据行业发展的需求来找准我们的研究方向,不然我们科研工作失去了目标,做出来的科研成果就没有需求、没有市场了。”朱立学坦言。通过产学研交流平台,高校得到了准确具体的市场需求信息,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帮助农民、企业解决难题,为科研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朱立学去年获得的省实用新型专利——香蕉田间运输小车和履带式田间运输小车,就是针对南方中小型香蕉种植户人工采收香蕉费时费力易发生碰伤的问题而设计的。目前,我国香蕉采收技术主要有索道运输及人工作业两种方式,索道运输技术不成熟且成本较高,不适用于中小型香蕉种植户。朱立学和团队成员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南方香蕉地和香蕉品种的实际情况,经过多次调研,仔细研究,不断调整设备技术参数,设计出了履带式香蕉田间运输小车。据朱教授介绍,该小车具有生产成本低,动力强,载重大,操作方便,稳定性好的特点,适用于各种复杂的香蕉种植地,解决了农民采收和运输香蕉过程中效率低下的问题,减少了农民的生产成本;该小车特有的悬挂装置,能进一步地降低香蕉的损伤率,提高香蕉商品化率。因此,深受广大农户欢迎。目前,该团队正在研发香蕉地头清洗装置,将与香蕉小车配套,形成一个完整的加工线,更好更全面满足农户需求,解决难题,服务社会。发挥高校在人才、学科和科技成果方面的优势,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朱立学去年获得的广东省科技厅“岭南果蔬生产装备智能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就是致力于为岭南地区果蔬加工提供相关公共技术支持的平台。朱立学介绍说,该平台建成后可提供四个方面的服务。一是检测服务,为客户提供农产品的品种特性、物料特性分析;二是定制性的技术开发服务,由客户提出问题,平台进行具体研究帮他们解决难题;三是委托检验服务,学校的仪器设备经过省市质监局检定拥有检验资质以后,可以为客户提供检测报告;四是学术和科研合作交流,跟一些地方企业或机构合作申报项目和进行科学研究。该公共服务平台不仅帮助我校瞄准市场需求,提高我校科研水平,而且将帮助客户解决实际技术问题,有力促进农业生产加工发展。

团队齐心协力,攻关精准农业

朱立学教授谈到所在的团队——“岭南特色果蔬机械化生产技术科技团队”时,他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搞科研,单枪匹马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团队。这个科研团队的力量不是团队几个人的力量的简单相加,而是由一根筷子变成一把筷子的战斗力。包括我们团队成员各自战斗力,必须要集成在一起后才能集中火力,攻破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基础难题。”岭南特色果蔬机械化生产技术科技团队是以学校的农业工程、自动化、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为依托而建设的,团队成员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有着多年的共同科研基础,近年来,该团队在银杏分级脱壳成套技术与装备、香蕉轻简型田间运输与清洗技术、马铃薯机械化收获加工技术、花生收获摘果技术、芒果机械化采收技术等方面都发明了一批可试用于生产的样机,在农产品的原料加工、农作物的机械化收获及设施栽培环境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达到国内领先。目前,团队成员正在向精准农业方向进行立项攻关。作为一名曾留学海外的科研人员,他坦言国内的农业机械技术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坚持做好自己的专业既是体现了个人价值,也能够为国家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做出一些贡献。相信朱立学的团队通过齐心做科研的方式,未来在科研成果上一定会取得更大的突破,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农业机械水平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闭